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宗教社會學
Sociology of Religion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黃克先 
課號
Soc2020 
課程識別碼
305 303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Soc2020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內容的前半部,將介紹包含了Karl Marx、Emile Durkheim、Max Weber、Peter Berger、宗教經濟學、改宗研究、日常生活宗教等宗教社會學經典取徑或課題,希望讓同學對這門學問傳統的一些研究範疇有基本的認識及掌握。我們同時也會在授課中反省,這些多數立基在西方一神宗教預設下的取徑,是否適用於我們本地的脈絡;在全球化社會變遷的過程下,這些取徑又會受到什麼樣的衝擊並做哪些調整。本課程為求更貼近台灣本地脈絡,因此,在課程中後半段,便以當天台灣宗教社會者、人類學者討論民間信仰、佛、道教的著作為主,希望能透過這些經驗研究及本土反省,讓我們能對宗教社會學理論有更全面且具反身性的理解。
 

課程目標
一、透過經典的閱讀及賞析,使修課同學更了解相關的宗教社會學的重要理論、概念及思考模式,使同學在面對各類(準)宗教現象時,更具獨立思考的批判、分析能力。

二、透過按部就班的分組研究作業,一步步實際操作研究技法,揭示宗教團體的各種面向,直接領略如何分析宗教現象、實作、團體動力。

三、讓同學對現代世界中的宗教情況,有更系統性及立基於經驗研究的理解。

四、透過對宗教的理解,有助於對台灣或當代社會其他議題的反思及社會實踐。

五、增進同學對文獻的閱讀及分析能力。
 
課程要求
本堂課以講演為主,而非討論課,每週閱讀份量會控制在60-70頁之間;有少數文本頁數較多,是因為內容較易讀。讀本已送至帝宇影印(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二段155號一樓),將印成兩本,第一本包括Durkheim、Peter Berger、Max Weber、Stark and Finke的著作(若在2015年秋季修過我的課的同學,應不需再購買),其他文本則放在第二本(如果太大,會印成二、三本)。


評量方式

(一)課堂參與(35%):

1. 七次課堂隨機小考(28%),主要考文本內容閱讀及理解與否,每次4分
2. 課堂互動(7%)視發言的次數及品質而定

(二)團體成績(50%)在第四週下課以前確定分組。個人在這裡得到的分數將以全組成績乘以組內組員互評貢獻度的百分比。例如一小組的團體成績共為40分,A君被同組的B、C、D評為貢獻度只有70%,那A的團體成績則為28分。

1. 課堂團體活動(10%)
2. 期末口頭報告(28%)報告之研究對象,在第10週課堂上確定(原則上,希望以民間信仰、道教、佛教團體或信眾,而非基督宗教、伊斯蘭、猶太教這類一神宗教為主),研究方法可以包括參與觀察、訪談,或二手資料搜集,研究問題必須具備社會學想像。報告成績高低的標準,包括(1)是否搜集豐富的經驗資料(包括田野觀察、訪談、該組織網頁或刊物,及各種媒體、報章雜誌、學術文獻等的相關次級資料),(2)論點是否清晰、合理,並經有條理的組織,(3)是否正確並有效運用課堂上學習到的概念及知識,(4)呈現方式是否吸引人。小組將在期末課堂上口頭報告,每組原則上以20分鐘為限。口頭報告順序,將當場抽籤決定。
3. 簡明扼要的書面報告(12%)以1200字為限,標準同口頭報告,但更重視書寫的結構分配、語句邏輯、簡潔與否。在口頭報告當天繳交。

三、課堂期中考(15%,簡答題,open book)。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已在上方 
100% 
已在上方已在上方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2  第1週(2/22)課程說明
 
第2週
3/01  第2週(3/01)傳統宗教社會學(一):外化、客體化、異化

Marx, Karl. 1995,〈《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出自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馬恩選集第一卷》,頁1-16;54-57。

請自行上網閱讀,網址如下:http://ebook.ccpph.com.cn/ebook/book/B_01001943_001/BIE_01001943_001/index.html

補充閱讀:陳緯華(2008):婉飾、慣習與神蹟創造:現代性下的神如何不死?。臺灣社會學15: 1-46。 
第3週
3/08  第三週 3/8

傳統宗教社會學的研究範疇(二):神聖、儀式、道德社群

Durkheim, Emile. 1999,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頁41-54;275-310;334-348. 
第4週
3/15  第4週(3/15)傳統社會學的研究範疇(三):宗教變遷、菁英鬥爭、組織

1. Weber, Max. 2005,《宗教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頁35-100。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分組確定]
 
第5週
3/22  第5週(3/22)傳統社會學的研究範疇(四):意義體系、世俗化、多元主義

1. Berger, Peter. 1991,《神聖的帷幕》,高師寧、何光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25-178。
 
第6週
3/29  第6週(3/29)反駁世俗化理論的新典範:改宗研究及宗教資本

4. Stark, R. and R. Finke,《信仰的法則》,楊鳳崗譯,頁142-172。

5. 黃克先,2007,《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台北:稻鄉。頁99-130。
 
第7週
4/05  第7週(4/05)反駁世俗化的新典範:鉅觀的宗教經濟學
(此日溫書假放假,故在3/29課堂教授本週內容)

6. Stark, R. and R. Finke,《信仰的法則》,楊鳳崗譯,頁237-299。
 
第8週
4/12  第8週(4/12)日常生活宗教

1. Ammerman, Nancy. 2007. Introduction. In N. Ammerman (ed.) Everyday Relig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15

2. Smith, Elta and Courtney Bender. 2004. The Creation of Urban Niche Religion: South Asian Taxi Drivers in New York City. In Asian American Religions, edited by Tony Carnes and Fenggang Yang, pp. 76-97. New York,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第9週
4/19  第9週(4/19)民間信仰與做宗教(doing religion)

1. Chau, Adam. 2011, Modalities of Doing Religion and Ritual Polytropy: Evaluating the Religious Market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Religion 41: 547-568

2. Yang, F. and Hu, A. (2012), Mapping Chinese Folk Relig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51: 505–521. doi: 10.1111/j.1468-5906.2012.01660.x

3. Avishai, Orit. 2008. “Doing religion” in a Secular World: Women in Conservative Religions and the Question of Agency. Gender and Society 22(4): 409-433. (選讀)
 
第10週
4/26  第10週(4/26)神鬼之間:漢人信仰的超自然體系

1. 丁仁傑,2013,《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頁121-135。

2. 林美容、李家愷,2014,《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台北:五南。頁102-112;155-183。

[確認團體報告之研究對象]
 
第11週
5/03  第11週 5/03漢人宗教專家的養成與實作

1. 李豐楙,2001,〈禮生與道士:臺灣民間社會中禮儀實踐的兩個面向〉,《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漢學研究中心, pp.331-362。

2. 蔡佩如,2001,《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台北:唐山。頁55-96。
 
第12週
5/10  第12週(5/10)漢人宗教集體性活動:進香與陣頭

16. 張珣,2008,〈神聖時間的識別──進香儀式的時間觀〉,出自《媽祖:信仰的追尋-續編》,頁74-120。

17. 齊偉先,2015,〈宗教場域中美學實踐的現代性:台灣民間信仰場域中的品味社群〉,黃應貴編,《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頁149-185,台北:群學。
 
第13週
5/17  第13週(5/17)期中考

佔總成績15%,簡答題,open book
 
第14週
5/24  第14週(5/24)漢人民間信仰組織及其變遷

18. 李丁讚、吳介民,2005,〈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143-184。

19. 齊偉先,2011,〈台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台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台灣社會學刊》,第46期,頁57-114。

20. 張珣,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78-111。(選讀)

陳緯華(.2012):資本、國家與宗教:「場域」視角下的當代台灣民間信仰變遷。台灣社會學23: 1-49。 
第15週
5/31  第15週(5/31)漢人民間教派團體

21. 丁仁傑,2004,〈由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中華人民間教派社會文化意涵之轉變:透過清海無上師世界會教團所做的相關考察〉,出自《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頁273-349。
 
第16週
6/07  第16週 (6/07)漢人宗教慈善與功德

1.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頁284-338。

2. 齊偉先,2010,〈現代社會中宗教發展的風險意涵:台灣宗教活動規劃所體現的「選擇 的親近性」〉,《台灣社會學》,第19期,頁1-54。


陳緯華(2008):靈力經濟:一個分析民間信仰活動的新視角。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9:57-105頁。 
第17週
6/14  第17週 (6/14)期末報告(上) 
第18週
6/21  第18週 (6/21)期末報告(下)